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00 点击次数:93
1943年3月,蒋介石下令重新组建远征军,并任命陈诚为最高指挥官。然而,仅仅六个月后,陈诚突然被解职,前往后方休养,由卫立煌接替其职位。这一变动引发了各种猜测,甚至有传闻称陈诚因涉及叛乱而被拘禁。那么,这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?
1943年春天,老蒋决定重新组建远征军,任命陈诚为总司令。当时,陈诚已经担任第六战区司令、军委会政治部长和三青团书记长等重要职务,地位显赫,甚至可能超过军政部长何应钦。
陈诚在楚雄设立指挥部后,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。他分析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,认为兵力不够是主要原因。于是,他向蒋介石提出建议,需要整训12个军,为滇西的反攻做准备。
老蒋全力挺陈诚,把原本在滇西的宋希濂带的十一集团军、霍揆彰的二十集团军,昆明的杜聿明管的第五集团军,还有滇南关麟征的第九集团军,全都交给陈诚管。
第五集团军的职责是驻守昆明并秘密观察龙云的动向,而第九集团军则在滇南地区防范来自越北的日军威胁。因此,真正投入滇西反击作战的部队,主要是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团军。
陈诚首先安排宋希濂和霍揆彰加强对部队的训练,并迅速补充新兵。同时,他将刚到货的美援装备优先配发给这两支队伍。
陈诚满脑子想着“去国外打仗,打出名声”,他的指挥室里,一面墙上贴满了滇西和缅北的大地图。
陈诚总是一个人站在地图前,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,手里拿着红蓝铅笔,在地图上不停地画来画去,和参谋们一起讨论反攻的计划,争论得很激烈。
陈诚原本打算在1943年11月,等远征军完成训练后,开始反击行动。然而,到了11月,正当他准备全力投入时,一项意外的任命让他措手不及。
蒋介石指示卫立煌接替陈诚,出任远征军总司令。陈诚面无表情地与卫立煌完成工作交接,随后前往重庆休养,声称自己患有胃病。
陈诚,深得蒋介石器重,人称“小委员长”,他的突然被撤职消息一出,立刻引起了广泛和热烈讨论,各种推测和流言迅速传播开来。
广泛传播的一种说法认为,陈诚因涉嫌参与兵变,结果遭到蒋介石的拘禁。
就在陈诚被撤职的前一个多月,军统负责人戴笠匆忙地走进了蒋介石的办公室。他谨慎地递上了一份秘密报告,说:“委员长,根据可靠消息,‘青年军人将校团'打算在陪都以‘清除奸臣'为借口发动兵变,并计划杀害何应钦等人。此外,经过多方调查,发现这个组织与陈诚有过接触。主要领导者王凤起已经从远征军司令部调到了重庆,担任卫戍司令部的少将作战科长。”
“青年军人将校团”是什么组织?
陈诚担任第六战区司令期间,提拔了不少年轻军官,以王凤起、胡翔、梅含章等人为核心,他们成立了“青年军人将校团”,成员迅速增加到两百多人。这个团体秘密策划在重庆发动一场“兵谏”,目标是除掉何应钦等主张妥协的人,借此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,从而提升陈诚的地位。
第六战区的军统特工发现了“青年军人将校团”的动向,立即向戴笠汇报。戴笠得知后非常紧张,迅速下令军统湖北站和湖南站协同展开调查,要求尽快查明具体情况。
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迅速被送到戴笠的办公桌上。戴笠发现事情与陈诚有关,立即安排人员监视王凤起等人,同时向蒋介石汇报了这一情况。
老蒋下令戴笠迅速采取行动,当王凤起一行人抵达重庆,正筹划组建“兵谏”突击队之际,被军统特工当场抓获。
老蒋收到戴笠提交的文件,内容是在王凤起等人住处找到的“兵变”方案。他顿时火冒三丈,立即命令戴笠派人,在全国范围内抓捕“青年军人将校团”的所有成员。
陈诚听到风声后,担心自己受牵连,立刻赶往重庆找蒋介石当面澄清。他还让自己的心腹去监狱告诉王凤起:“陈长官对你们‘青年军人将校团'的事完全不知情,更不清楚你们私下搞了这么个组织。”
听完陈诚的陈述,老蒋回应道:“辞修,我认可你的清白,但你的下属背地里搞出这么大的乱子,现在该怎么处理?”
陈诚表示:“我对下属管理松懈,甘愿接受处罚。”
陈诚抵达楚雄后,立即召开会议与下属讨论应对方案。
陈长官,外面谣言传得厉害,现在城里到处都在议论,咱们得赶快采取措施处理这事。
陈诚表示:“我行事光明磊落,若有任何问题,我怎么可能不知道?这显然是有人在故意制造事端,想要影响部队的士气,削弱我的影响力。”
王凤起和同伴被捕后,在审讯中遭受严刑,但没人供出陈诚。他们一致表示,是因不满何应钦等人的行为,才决定发起“兵谏”。
得知事情经过后,老蒋最初只想给陈诚一个警告。但何应钦,这个“兵谏”计划中的主要目标,坚决反对。他直接找到老蒋,直言不讳地说:“陈诚的行为影响极坏,如果不严肃处理,这种不良风气会迅速扩散,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。必须立刻撤掉他的职位,作为警示。”
面对这种局面,蒋介石不得不做出决定,把陈诚的职务解除,安排他返回重庆。表面上说是为了养病,实际上是为了让他暂时避开当前的舆论压力。
陈诚的“养病”理由相当充分,他长期患有严重的胃病。自从担任远征军司令后,工作繁忙,饮食不规律,病情进一步恶化。在“兵谏”事件期间,他的胃病突然发作,大量吐血无法控制。蒋介石得知后,立即从重庆派遣医生飞往楚雄为他治疗。
医官返回重庆后,向老蒋汇报:“委员长,陈长官的胃病越来越重了,如果继续这样下去,身体可能撑不住,需要尽快休息调养。”
老蒋撤掉陈诚的军职,除了因为“兵谏”这件事,还考虑到让他这个得力助手能暂时放松一下。
在印度新一军之外,蒋介石装备美式武器的部队主要集中在滇西的远征军。对于司令长官的任命,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。
经过深思熟虑,老蒋决定任命卫立煌为司令长官。卫立煌在军事指挥方面颇有建树,尤其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。他曾主导忻口战役等关键战斗,给日军造成了巨大损失。虽然忻口会战最终失利,但主要原因在于娘子关失守,使得忻口的国军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。如果后方未被突破,按照当时的战场形势,忻口的日军早已难以支撑。
陈诚虽然被蒋介石誉为能人,但他更擅长处理政事,军事才能却有所欠缺。在他负责指挥的几场战役中,武昌、宜昌、南昌相继失守。这些失利让何应钦给他起了个外号,叫做“三昌将军”。
卫立煌曾担任第一战区指挥官,由于与八路军关系融洽,引起蒋介石的疑虑,导致其被解除职务并失去军权。蒋介石虽对卫立煌心存戒备,但认可其军事才能。考虑到滇西反攻行动需要专业指挥,且该任务相对独立,蒋介石决定重新启用卫立煌,进行此次人事调动。
陈诚为人刚硬,在国民党里得罪了不少人。他和何应钦、胡宗南、戴笠这些人的关系一直很僵。这次陈诚被撤职,闲居重庆,那几个人都乐得看他的笑话。
在国民党内部,许多人以为陈诚这次会彻底失势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他迅速恢复了影响力,甚至比以前更受重用。
1944年,蒋鼎文和汤恩伯分别担任第一战区的正副司令,但在豫中会战中遭遇惨败,丢失了大量领土。由于这次失败,蒋介石极为愤怒,立即解除了他们的职务,并下令对他们进行调查。随后,蒋介石任命陈诚接替蒋鼎文,担任第一战区的最高指挥官。
何应钦对此极为恼火,认为陈诚犯下如此严重的失误,根本不该再次出任战区指挥官。然而,出乎何应钦意料的是,仅仅半年后,陈诚便接替了他的军政部长职务。
显然,蒋介石对陈诚这位同乡兼得力助手极为倚重,甚至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。这种深厚的信任关系,也印证了“蒋介石离不开陈诚”这一广为流传的说法。
